导读
临床制剂工艺有待进一步优化
网果酸模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湖北、网果河北、酸模河南、基础及临浙江及安徽等地且分布广泛,研究用概资源丰富,网果具有清热解毒、酸模破瘀生新、基础及临消肿痛止血等功效,研究用概是网果一种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草药。目前,酸模其单味药或复方在临床应用治疗消化道出血、基础及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用概相关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网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均取得了较好的酸模疗效,尤其是基础及临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胃炎效果显著。但其治疗胃肠疾病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,临床制剂工艺有待进一步优化,缺乏质量控制标准。本文通过文献检索,对网果酸模生药学特征、化学成分、质量研究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归纳,并对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胃炎进行展望,以期为网果酸模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。
网果酸模为蓼科酸模属网果酸模Rumex chalepensis Mill.的根及根茎。《中国植物志》名网果酸模,《中药志》名红丝酸模,《中药材正名词典》名血丝土大黄、土大黄(中南)、血三七(江西)等,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湖北、江西、河南、浙江及安徽等地。《新华本草纲要》记载其具有清热解毒、通便、杀虫之功效,民间用于止血和治疗痢疾。临床应用认为,其具有理气活血、破瘀生新、消肿生肌之功效用,单味药或复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、幽门螺杆菌(Helicobacter pylori, Hp)相关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,尤其是网果酸模冲剂治疗Hp感染的相关性胃炎有效率高、副作用小。但其治疗胃肠疾病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,临床制剂工艺有待进一步优化,缺少地方和国家标准。为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,增强对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网果酸模的认识,推进产学研一体化,本文对其生药特征、化学成分、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进行整理,并在治疗Hp相关性胃炎方面与其他中药进行对比和展望。
1 生药学特征
网果酸模别名金不换、土大黄等,生药学记载有几种情况。关于土大黄《证类本草》(1108年)在大黄项下引述:“江淮出者曰土大黄,二月开花,结细实。”关于金不换《本草纲目拾遗》(1765年)中记载:“金不换,亦名救命王。如羊蹄根而叶圆短,本不甚高。此草出于西极,传入中土,人家种之治病,故山泽中不产。立春后生,夏至后枯,用根……纲目三七亦名金不换,与此别”。《植物名实图考》(1848年)中记述:“金不换,江西、湖南皆有之,叶如羊蹄菜而圆,或称为土大黄。”根据描述和附图,可认为即是钝叶酸模 Rumex obtusifolius L,可见钝叶酸模入药亦称为金不换。钝叶酸模基生叶长圆状卵形或长卵形,长15~30 cm,宽6~15 cm,顶端钝圆或稍尖,基部心形,边缘微波状,上面无毛,下面疏生小突起;茎生叶长卵形,较小,叶柄较短,托叶鞘膜质,易破裂。花序圆锥状具叶,分枝斜上,花两性,密集成轮;外花被片狭长圆形,内花被片果时增大,狭三角状卵形,顶端稍钝,基部截形,花期5~6月,果期6~7月。经查阅文献,网果酸模(红丝酸模)药用同钝叶酸模,主要区别是网果酸模茎生叶的叶脉红色,内花被片三角状心形,具极明显的网纹,边缘具锐齿,齿直,全部具小瘤,小瘤长圆形。网果酸模花期5~6月,果期6~7月,与《证类本草》上提到的“土大黄”不符;网果酸模“基生叶长圆状卵形或长卵形”,与《本草纲目拾遗》所说的金不换“叶圆短”、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所说的金不换“叶如羊蹄菜而圆”不符,因此网果酸模与历代报道金不换不是同一种植物。
近现代,《中药志》(1979年)将其命名为红丝酸模;《中药材正名词典》(2004年)以血丝土大黄为其药材名,红丝酸模为其植物名;《中国植物志》(2004年)命名其为网果酸模。该草药在临床应用时称为金不换。因此,为进一步认识网果酸模,本文经查阅文献并结合近年研究成果,对其生药特征进行概述。
1.1 形态性状
网果酸模为多年生草本,根肥厚,茎直立,高达l m以上,具深沟槽,茎中上部多分枝,分枝开展近平伸。基生叶长圆形,长5~20 cm,宽3~8 cm,顶端圆钝或急尖,基部圆形或近心形,边缘稍呈波状,两面无毛,下面中脉突起,基生叶有长柄,柄长约为叶片的1/3;茎生叶较小,叶脉红色,叶柄长2~4 cm,向上渐短;托叶鞘筒状,膜质,易破裂。圆锥花序顶生,大型,窄长,花多数成疏离的簇丛,花序基部有较小的叶,轮状排列;花两性;花具极细小花梗,花梗中下部具关节;花被片6,2轮;外花被片椭圆形,内花被片果时增大,三角状心形,长3~5 mm,两边各具4~7齿,齿直,网脉甚明显,蜂窝状,每片有长约2 mm的长圆状瘤状突起。瘦果三角卵形,顶端急尖,基部狭窄,长2.5~3 mm,褐色,花期4~6月,果期6~9月。
1.2 药材鉴别
网果酸模根呈类圆锥形,根茎直径达3 cm,根直径达0.8~1.8 cm,全体棕灰色至棕红色。根茎顶端有茎基残余,具棕色鳞片状物及须毛状纤维,其侧有的具有侧芽或须根痕,有少数环纹。根部多分支,表面具有多数纵皱纹,并可见横长皮孔样疤痕及点样须根痕。质硬,切断面黄色,有棕色形成层环及放射纹,气微,味微苦。
1.3 显微鉴别
1.3.1 根横切面组织特征
网果酸模根(直径0.7 cm)横切面:木栓层薄,木栓细胞数列,多萎缩或凋落,栓内层为数列排列整齐的长方形扁平小细胞。皮层无机械组织,有极少的草酸钙簇晶散在,直径50~60 μm。韧皮部宽度约为木质部的1/2,内侧韧皮束较为明显,无韧皮纤维,韧皮部细胞压缩,形成层环状。木质部宽广,导管多角形、类圆形或长圆形,直径约25~100 μm,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呈径排列,向内导管渐少渐小;木射线明显,约6~30列细胞宽,为薄壁细胞;木质部外侧约1/4部分木纤维发达,向内渐无木纤维。本品薄壁细胞富含淀粉粒,类梭形、类球形,长径5~32 μm,根茎中央有髓部。
1.3.2 叶横切面组织特征
网果酸模叶上下表皮均为1列细胞,有的破碎而难以辨认。叶肉栅栏组织为1~2列短柱状细胞,海绵组织细胞类圆形,叶肉组织中充满大型草酸钙簇晶,直径40~87 μm,棱角尖锐。主脉横切面类圆形,具6~9个瘤状凸起,凸起的表皮内侧有数列厚角组织细胞;维管束为8~14个,其中1~3个散在于中央,其余环列,均无纤维束;基本薄壁组织中散有众多草酸钙簇晶。
声明:本文所用图片、文字来源《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》2020年第26期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
相关链接:土大黄,幽门,三七,草酸钙
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|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|
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|
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|
北京医院 |
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|
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|
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|
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|
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|
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|
山东省立医院 |
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|
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|
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|
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|
深圳市人民医院 |
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|
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|
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(南山医院) |
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|
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|
北部战区总医院 |
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|
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|
烟台市烟台山医院 |
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|
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|
山东淄博市第一医院 |
南京鼓楼医院 |
东莞市人民医院 |
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|
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|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|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|
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|
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|
北京协和医院 |
江阴市人民医院 |
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|
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|
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(奉天医院) |
天津市宁河区医院 |
四川省人民医院 |
邯郸市第一医院 |
潍坊呼吸病医院 |
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|
山西省人民医院 |
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|
河北衡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 |
海南省人民医院 |
青海省人民医院 |
贵州省人民医院 |
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|
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 |
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|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|
淄博市立医院 |
山西省太原市中心医院 |
上海市肺科医院 |
新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|
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 |
天津市海河医院 |
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|
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|
北京积水潭医院 |
无锡市人民医院 |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|
安徽省胸科医院 |
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|
广东省人民医院 |
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|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|
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|
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|
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|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|
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|
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|
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|
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|
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|
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|
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|
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|
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|
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|
北京市顺义区医院 |
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|
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|
粤北人民医院 |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|
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北京怀柔医院 |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|
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|
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|
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|
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 |
唐山工人医院 |
中日友好医院 |
上一篇: 银行的增额终身寿保险存款靠谱吗